"中國制造2025"已啟,看中國市場72變
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
工業4.0發展之根本就是把這個大自然產生的物質和能力轉變為讓人生活更舒適的各種產品。也就是說強大的制造業能力是國之競爭的能力,對于一些小國來說可以在某個環節上發揮自己的特長搞了貿易或者搞個金融就可以日子過得不錯了,對于大國來說,沒有這個根基其他都是扯淡。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抓住了全球制造業大轉移的契機,本著“一心一意搞經濟,人多肯干、肯拆肯挖肯污染”的精神,以低成本優勢不斷發展,最終成為的全球制造規模最大的國家,全球制造業品類最全的國家。
現在麻煩來了,首先是低成本優勢不再了:干活的人沒那么多了,人工漲上去了,也沒那么多東西可拆可挖的了,該污染的也污染了,再污染付出的代價就大了。 西方因為科技的發展,原先需要人工作業的東西現在可以用機器進行制造并且成本可控, 國際上出現了制造業回流現象; 第二是原先吵吵鬧鬧的一些東南亞國家現在也努力開始搞經濟了,人家成本更便宜。當然中國體系化的優勢還是存在的,但一旦趨勢開始轉變時,如果沒有作為,潰敗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前幾年提出通過拉動內需來擴大消費,問題是,習慣幫別人生產的制造業發現自己搞不出來新東西滿足大家需求的產品,已經被提高品位的消費者也是寧缺毋濫的。于是一方面出現了海外消費猛漲,國內庫存高企的現象。
外面的錢掙不到了,自己的錢也掙不到,自己的錢還被別人掙去了,你說這個日子該怎么過。更可怕的是人口結構也不好了,社會未老先富,資源也沒那么多了,人的欲望還在快速上升。
要搞成什么樣?
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那究竟有多不強,也許RB的定位矩陣中可以幫助我們有更直觀的理解。
基本上來說就是虛胖虛胖的。 我們自己的領導也說了,和德國們相比,中國往工業4.0還有很大的,很多還要補上工業2.0,3.0的課。 不過偶們不是擅長跳躍式發展的嗎?
規劃中定了一個三步走的目標: 1. 2025年是第一步,這個領域那個領域的明顯提升。 大致的意思是應該是還不能比,我自己提升提升。 2. 2035年是第二部,要達到中等強國了。 現在制造業排第一的是美國,第二是德國。 按上圖來看,中等強國大概就是英法 這兩哥們的位置吧。 3. 然后是建國100周期,也就是2050左右吧,綜合實力進入制造強國,大概和美德一起坐前三吧,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發生什么重大變故的話。
總體上來說,以前是五十年趕英超美,現在發展速度快了,三十五年趕英超美的。
規劃中還列了一些指標,反正這些指標都是很難定了,所看下來感覺有些奇怪也很正常。核心的應該是那個很綜合的“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其他三個 專利數,全員生產率提高和增加值提高是三個重點能力衡量,剩下的幾個都是衡量投資建設產出的了,比如寬帶普及率什么的。 把這些指標和后續的“戰略任務和重點”,會發生還是有些脫節的,比如說綠色制造這塊就沒有提及。
要做什么?
《中國制造2025》中用了兩個章節“戰略重點和任務”和“戰略支撐與保障”兩個章節來講述政府認為重要的、要去做的事情??雌饋砀杏X不是那么順暢, 自己總結一下。
3.1. 中國制造業要具備哪些重要能力?
分別是:創新能力、品牌建設能力、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能力(智能制造和智能產品)、綠色制造能力(也就是低能耗生產)、國際化能力、制造服務化能力。 簡單說來就是要“ 能搞出新東西,質量好牌子亮, 賣得貴賣得廣,少用能力少人工”
3.2. 要從哪些產業牽頭抓起:
這些產業有: 信息技術產業、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裝備工程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設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基本上這些產業都是屬于高技術高資本投入類型的,政府牽頭不是問題,問題是別搞成政府的獨角戲,和其他的民生產業脫節開來,這些產業的產出或者提供的服務如果不能有效的融入到各種日常民生產品的生產和使用,無法實現經濟發展從投資驅動轉變為需求拉動。
3.3 政府會做哪些事情來推動發展。
第一個是搭班子。怎么在現有的行政體制下建立一支管理團隊來推動規劃實施。
第二個是完善交易平臺。這里面有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加強各種資源的市場定價能力,通過市場力量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
第三個是引好錢流。通過優化融資渠道,合理運用政府財政投入,讓企業更容易獲得資金,特別是針對于中小微企業。
第四個是開放市場。對于我們沒有的,加快技術和資金的引入。 對于我們已經有的,加快我們的產品和技術輸出。 我們的強哥在這點上已經身體力行,不遺余力的成為超級推銷員。
最后是做好人才培養。